您好,欢迎访问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官网!
+86 0000 88888

联系我们

AG凯发国际|全球赢家信心之选
邮箱:admin@admin.com
电话:+86 0000 88888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番禺经济开发区 在线咨询

工程案例

报告文学 秦岭为媒长江黄河“牵手”

发布日期:2024-12-12 13:22 浏览次数:

  西安长期超采地下水,诱发地面沉降与地裂缝:钟楼下沉,大雁塔变成“斜塔”,西安东郊一带出现11条地裂缝。

  岭南岭北的隧洞严丝合缝,那一刻,很多人激动得泪流满面。不知谁起了个头儿,大伙儿欢声高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……

  黄金峡水利枢纽是引汉济渭工程的“龙头”水源工程,从汉江干流取水。在黄金峡水利枢纽东北约24公里,子午河的3条支流椒溪河、蒲河、汶水河的汇流处,矗立着三河口水利枢纽。两大水源工程通过水源丰枯调度,共同完成年均调水15亿立方米的供水宏愿。

  关中“水荒”如此严重,而陕西七成水资源又分布在陕南,破解瓶颈,出路何在?就得树立系统化思维,从空间均衡上想办法。

  这是承载着汉中、安康、西安三市四县近万名工程移民隆情厚谊的大爱之水,何其感人!

  三河口水利枢纽上游,十亩地移民安置点入口处,记载村落变迁的雄浑景观石,似乎亦慷慨起歌:

  尤其是西安,承载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、西北地区龙头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重大使命,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1/4、1/7。

  西咸新区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。城市高质量发展背后,供水压力却日甚一日。

  麻柳树被安置迁移到椒溪河西岸,西汉高速佛坪引线蚂蝗咀隧道口。村民曾担心这棵老树会寿终正寝。冬去春来,老树却抽出新枝,舒展嫩叶,身姿挺拔。

  “住楼,住楼,用水发愁!”人们半夜起来排队接水;职工下班带水回家做饭;高价水沿街叫卖;水龙头拿铁盒子一锁,配把钥匙,生怕别人用……尤其是1995年春夏之交,陕西发生60年一遇的罕见旱灾,西安市严重“水荒”,导致部分学校放假,不少企业停产,农业也因此严重减产。

  但引汉济渭人敢为天下先,坚持科技创新驱动,联合清华大学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,聚集陈祖煜、何满潮、王浩、张建民、李术才等院士专家团队,潜心科研攻关。他们开展了以微震监测为重点的岩爆预测预警工作,采用激发极化法、瞬变电磁法、三维地震波法等综合方法,对掌子面前方断层、溶洞、破碎带等进行超前探测。这项工作就像给前方山体做CT、做心电图一样,最大限度降低了岩爆、突涌水等灾害风险。他们创立了完整的超长隧洞TBM法和钻爆法新的施工通风成套技术体系,破解了超长距离施工通风的世界难题。

  大河坝镇三河口移民新村,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排列整齐,上书“三河雄关”的石制牌坊立在村口,水电路信便捷通畅。

  直到2007年,一个20多人的调查队来到村里,说省里要建引汉济渭工程,这里将成为库区。

  陕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,工业耗水量大。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刘起飞说:“我们公司在废水近‘零’排放的基础上,每年耗水2000万立方米。引汉济渭工程后续可通过水权置换,为陕北从黄河干流取水争取更多用水指标,解决企业用水后顾之忧。”

  这是全省一盘棋的辉煌战果——统一思想、意志、行动,几代人一代接着一代干,低调务实不张扬,埋头苦干不懈怠,终将纸上设想变成现实。

  秦岭输水隧洞设计这个“硬骨头”,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的青年工程师李凌志担纲。在秦岭无人区碰到过狗熊、野猪,在暴雨中抢救存储珍贵数据的电脑主机……5年时间里,他和团队成员以秦岭为家,调研比对15个路线方案,选出最佳。

  “大型水利工程从谋划到实施,动辄几代人。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能见证引汉济渭这样的大工程通水。对我们水利人而言真的是天大的喜讯!”席思贤激动地说。

  佛坪县大河坝镇三河口村,曾是关中连接蜀地的子午道的要冲,宋朝在这里设下雄伟的三河关。明朝派兵驻守,守兵怀乡思亲,种下一棵麻柳树,数百年来荫蔽三河口的儿女。

  “你家里三层小楼,咋能狠下心拆掉?”村民观望着,暗自盯着张金明,“我们都看你怎么办!”

  故土难离,他留恋一砖一瓦,但他是一名员,更是村支书:“这是国家的工程,把汉江水供给关中人民,要支持!”

  三河口村整村搬迁后,村上归集村民110余亩土地,建设“陌上花开生态农庄”项目,探索农旅融合发展。温室大棚里种西瓜、圣女果、草莓,种植园栽桃、杏、李。四季有花赏,果子甜又鲜,吸引不少游客前来。2022年,该项目就收入40万元。

  当时,村子里最美的院落就是张金明家前后2栋三层小楼,花费了上百万元。一楼农家乐客流不断,是家里的经济支柱。张金明彼时是三河口村村支书,动员村民搬迁。

  在工程建设中,140多家参建单位、1.5万余人,贡献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,彰显中国力量、中国速度,豪情满怀地建设综合难度世界罕见的大国工程,创造多项纪录,开展科技攻关项目130多项——

  2023年7月16日10时55分,随着周至县黄池沟配水枢纽分水池闸门缓缓开启,一股股源自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清澈水流,通过黑河供水连通洞,进入黑河金盆水库西安供水管线,流向古城西安的千家万户。

  引汉济渭工程,这是为汉江之水北上渭河流域打造的一条调水生命线,是同舟共济、患难与共、济危以安的博爱行动,何其壮美!

  千百年来,无人可以“洞察”秦岭之“心”。今朝,引汉济渭人,在秦岭“地心”深处掘出一条三秦南水北调生命线。

  这秀美汉水,历经12小时的长途“跋涉”,以秦岭为媒,与黄河“长子”渭河在陕西关中深情“牵手”。

  黄金峡水利枢纽大坝左岸建设了1908米过坝鱼道,帮助鱼类洄游产卵。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设置了10米高的拦鱼电栅,防止鱼类受到损害。

  “从1993年陕西启动省内南水北调工程查勘,到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,到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,再到2015年水利部批复工程初步设计报告,前后经过了20多年。”原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蒋建军感慨万千,“陕西人终于可以放开手脚、全力以赴建设了!”

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民说:“在‘以水定城、以水定地、以水定人、以水定产’的时代,水资源无疑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。对于拥有千万级人口的西安来说,引汉济渭工程将成为大西安走向未来的关键之一。”

  这项世界级难度的工程,全国各地,前赴后继,勇士不绝。夫妻档、父子兵,全家总动员、几代人接力……多少人舍小家为大家,甘洒热血铸丰碑!多少人把奋斗镌刻在坚硬的岩石上,把芳华留在了莽莽秦岭中!

  早在20世纪80年代,陕西水利人就未雨绸缪,开启省内南水北调的探索。那时,陕西老一辈水利专家王德让、席思贤先后提出从陕南跨流域调水的设想。

  攻克大坝混凝土温控防裂、洪水预警预报、高扬程大流量离心泵选型等技术难关;

  假如需要立纪念碑,98.3千米的隧洞就是纪念碑,她记录了这群勇士敢于战天斗地的气魄。

  引汉济渭工程,拉开了陕西现代水网骨架,为陕西水网和国家水网纵向画出关键一笔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:“引汉济渭工程,是破解陕西水资源瓶颈、实现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的一项全局性、基础性、公益性、战略性的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补充,更是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一环,对建设南北调配、东西互济的国家水网格局,扭转东西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。”

  建设者聚焦关键核心技术,攻克隧洞超硬岩掘进、强岩爆预测防治、超长距离通风与贯通测量等难题;

  对老一辈西安人而言,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安城区夏季“水荒”,是很多人抹不去的记忆。

  “一楼的农家乐每年挣十来万元,拆了喝西北风去!”张金明的家人吹胡子瞪眼,就是不愿拆。

  张金明也不知在暗地里抹了多少次泪,也希望这事还有回旋余地。眼泪流干后,这个坚强的汉子毅然决定:带头拆!

  到2003年,经过一系列前期查勘和线路比对,《陕西省南水北调总体规划》出炉。其中,骨干线路引汉济渭的前期整体设计工作,落到时任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斌肩上。

  让我们铭记这群勇敢开拓秦岭“地心”新世界的钢铁战士,铭记这群勇于挑战人类极限、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凡人英雄。他们的名字是:王余良、王超、严天全、李源泉、文斌、王红艳、邬宗清、王琪、阳中伦……

  “好啊!好啊!关中人喝上汉江水了!”张金明喜不自胜,望向北方,青山绵延,视线尽头,正是关中的方向。

  这是一曲新时代秦人治水的铿锵战歌。建设者们发扬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”精神,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,展现了中国人民治山治水的伟大精神。

  “川娃子”严天全是中铁十八局集团岭北段TBM喷锚组组长。他白白净净,机智干练,是个“拼命三郎”。换刀片时,水涨到腰以上,只能靠经验在黑暗中摸索更换,刀盘最低温度50℃,他一不留神把烫了。谈及此事,他哈哈大笑说:“没办法,只有拼搏!”水里漂着黄油,他和工友们周身都被黄油腻着。热极了,累极了,他们直接躺到污水里降温。

  三千里汉江发源于汉中市宁强县,一路向东,浩浩汤汤,行至洋县黄金峡,两岸青山高耸连绵,水流收束顿时波涛滚滚。

  “这不是真的吧?”“这么大工程估计干不成!”“哪能说搬就搬?”……爆炸性的消息在村民中传开。勘查,丈量土地,政府进村入户沟通……这一天还是来了。2014年9月,三河口村接到通知,要在国庆期间完成整村搬迁。

  引汉济渭一期调水工程移民涉及洋县、佛坪、宁陕、周至4个县9800余人。他们顾大局、舍小家、为国家,在16个农村集中安置移民点、4个集镇迁建移民安置点乐业安居。

  2014年9月20日一大早,百十人聚在张金明家门口,挖掘机的铲斗一次次挥向屋顶。张金明和家里人不由得背过身去,村民有的瞪大眼睛,有的竟蹲下痛哭起来。

  这是从秦岭“地心”深处奔涌而来的勇敢之水,“天下大阻”化为深情流水通道,何其豪迈!

  这里没有四季更迭,不分白昼黑夜,每天走进隧洞,都可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历险。工人们用饱满的激情迎接心理和生理的极限挑战。

  一笔笔描绘宏伟蓝图,一寸寸建造大国工程,引汉济渭可媲美都江堰、郑国渠,昭示着中华民族无限的创造力,彰显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和经济硬实力。

  文明之舟自古依水而行。石器时代的蓝田人、半坡人,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,无不受渭河一脉清流的滋养。

  引汉济渭工程分为调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。调水工程由黄金峡水利枢纽、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输水隧洞组成。输配水工程由黄池沟配水枢纽、南北干线日,三河口水利枢纽首台机组(4号机组)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,正式投产发电。

  7月16日,引汉济渭先期通水现场,近百名围观通水的群众和建设者欢呼雀跃!三秦大地父老乡亲奔走相告……

  在沣西新城应急水厂,本为“应急”的地下水源,近些年却常态化供应沣西新城85%以上的区域。水厂生产运行部部长陈佳佳,盘算着逐年攀升的“水账”:“我们急迫建设的第四水厂,就是为及时对接引汉济渭的来水。”

  不管三河口村村民搬迁到哪里,虎踞村口的那株老麻柳树,始终扎根在村民的记忆里。

  缺水的记忆逐渐淡去。如今在这个千万人口大都市生活的年轻人,很难想象他们身处的仍是一座缺水之都。这源于居民生活用水始终排在水安全线第一位,而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指标不断被压缩挤占。

  同样的焦虑也困扰着陕西第二人口大市——渭南。渭南市区日消耗水的一半属地下水。作为地下水超采区,渭南翘首企盼引汉济渭工程三期管线通水,逐步替代地下水源,加快补上区域农业和生态用水的欠账。

  这是个多目标统筹、多条件求解的复杂系统工程,足以激发一名水利工程师的雄心,考验其智慧和毅力。从构想到设计,该院先后有三四代工程师、200余人参与其中。

  “汉江能调多少水入关中,要根据国家汉江、黄河调水的大盘子来算账,要考虑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、下游湖北不受影响、预留生态用水……可调水量分析需反复概算。”刘斌说,“此外,整个工程还要考虑地质情况、工程总体布局、环境影响、工程移民、工程建成后调度运行……”

  “1993年,我们对嘉陵江、汉江及其主要支流进行了全面普查,最终形成《陕西省南水北调查勘报告》,拟定多条调水线路,引汉济渭仅作为远景设想。”84岁的席思贤老人,头发斑白,讲线年下半年,我和王德让等10多人组成考察组,翻山越岭,深入水源腹地,又专题查勘了引嘉入汉、引汉济渭这两个调水工程。”

  “这么好的房子,村支书都拆了,那我们还有啥说的。”村民们拾掇衣服被子锅碗瓢盆,一一搬上三轮车。接下来的日子,整个村子开始告别。有的村民带上老人的寿材;有的跪在祖先坟前,掬一把土,默默洒泪……

 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,西安、宝鸡、咸阳、铜川、渭南等大中城市沿关中渭河流域走廊“串珠”式排列,渭河水资源过度承压。

  这种非同一般的壮美、感人和豪迈,蕴含着一种气势,贯穿着一种理念,折射着一种精神,波澜壮阔,无坚不摧,汇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!

  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是“十三五”期间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。工程建成后,将解决西安、咸阳、渭南、杨凌等4个重点城市,西咸新区5个新城,渭河两岸11个县城以及渭北工业园区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,受益人口1411万人,可支撑1.1万亿元GDP,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。

  这一股股清水,从秦岭南麓的三河口水利枢纽出发,自流涌入近百公里长的秦岭输水隧洞,歌唱着,欢笑着,激荡洞壁,你追我赶,一路向北奔来。

+86 0000 88888